类型:恐怖片 瑞典 1966-10-18
主演:毕比·安德森 玛格丽塔·克罗克 约根·林德斯特伦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丽芙·乌曼 毕比·安德松 MargarethaKrook Jörgen Lindström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假面》是1966年的一部恐怖片。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毕比·安德森、玛格丽塔·克罗克、约根·林德斯特伦等联袂主演。假面,又名性格、人物。舞台剧女演员伊丽莎白(丽芙·乌曼 Liv Ullmann 饰)在一次演出中忘了台词,之后长达数月她拒绝说话,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照顾她的护士阿尔玛(毕比·安德森 Bibi Andersson 饰)被医生责怪没有尽职,医院安排她带伊丽莎白在一所海滨别墅疗养治病。两人到达别墅后,伊丽莎白有所好转,但还是拒绝说话和给予回应。阿尔玛经常对她说话试图打破沉默,但仍旧得不到任何回应,最后不得不倾诉起她与未婚夫之间的情感问题。阿尔玛偷看了伊丽莎白写给医生的信,发现她在信里谈论自己,于是愤怒地叱责伊丽莎白。面对彻底沉默的伊丽莎白,阿尔玛在狂怒中几乎将她杀死。受惊的伊丽莎白惊恐地呼喊出“不!”,这让阿尔玛以为自己治好了她的病。可是伊丽莎白再次拒绝发出声音,她让阿尔玛成为自己的替身,与自己的丈夫做爱,照顾自己的孩子。阿尔玛在与伊丽莎白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我的身份,悄然变成伊丽莎白的另一半。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8.8,算是一部高评分电影作品,亲们,能有此分数的电影也为数不多呀,推荐大家值得观看。
影迷点评:
sirius_flower 说:野草莓之后我就做好了准备不会喜欢这部 没想到竟然这么不喜欢 和支持此片的同学们大撕了一场。我承认这部在技艺上非常高明但恰恰就是这种高明毁了电影 过度的炫技和象征符号堆砌看来真的很对知识分子的口味 加上点越南战争自焚的和尚和奥斯维辛的犹太小男孩就高潮了 但可惜你们没一个人真的care这些人 这些受着苦难的人就是你们北欧中产小资的精神阿片罢了 闭上嘴就沉默了?你张着嘴也没有在说有意义的话。整个片子就像是大型沙盘推演 大型影音思想实验。这跟我非常喜欢的莎翁式的人文主义伯格曼正好相反 disembodied private psychological。可以读小说念诗歌观戏剧甚至看电视都不会比你电影差 伯格曼在66年意识到了新媒体对电影的超越故而将电影完全向前者打开 但不受人完全控制的电影也因此没了/从电影史开头就是要跟电影无关了 直接是对电影的反讽
影人疯 说:第一次看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这是一部最神秘、最复杂、最富于哲理性的影片,它的主题灵感来源于斯特林堡的舞台剧《强者》。根据人类的面孔或者说人格面具具有既揭示又遮掩的特征,并通过有声台词和面孔进行互文,重新讨论“俄狄浦斯”情结、血缘关系、阴影原型和人格面具等问题。影像如梦幻般,叙事如忧郁般。伊丽莎白沉默不语与艾玛的喋喋不休形成强烈的反差。两人镜像重合,穿越想象界、象征界,对实在界的认知与把握。伯格曼在完成艾玛的转变与伊丽莎白再开其口的过程中,使用脖颈相交、面孔并列的画面进行隐喻和象征,意味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也就完成了荣格的“I+We=Fully I(我+我们=完整的我)"的集体无意识模式。
雁鸣时代 说:抛弃了情节,第七封印依然用公路吸引人,费里尼依然用华丽的场景吸引人,但什么都不剩的时候就不好办了,再次告诉我们:电影要有壳子,有里子。 你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把世界关在门外,这样你无需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虚伪的表情和手势。 一个人厌倦了虚伪的世界,选择不言不语封闭自己,令人联想到《鸟人》,而我也深有同感。 亲爱的,我想永远这样生活下去,沉默,过隐居的生活,无欲无求,感觉我破碎的心灵终于开始愈合了。 伟大的艺术家对人类有最大的怜悯,他们的创作来源于对自身深刻的怜悯和需求。 笔记: 一个演员分裂成了两个人在体验生活和对付生活。 这是一部为了电影才能构思出来的电影。 语言是人类的囚笼。
精彩剧照: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