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曾经正常

我曾经正常》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19”条评论

影迷点评

双拼皮蛋

2020-03-20 11:34:09

还不错 最后的感触蛮深

讳莫如深的蓝

2020-02-20 21:46:55

追星女孩应该看哭了吧,选择男团又不是原罪,为什么在全世界都要被非议。热爱不是罪过,选择、爱好都是个体差异的开始,世界因为多元的爱而精彩!

根斯巴克连续体

2020-02-25 18:17:59

几年前关于现今流行文化的讨论放在这个语境依然适用:这场讨论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批判者和小鲜肉之间的矛盾,而是保守的男性本位话语权和正在崛起的女性市场权力之间不可避免的较量。"闹剧的本质就是保守男本位观念和新兴女性市场的较量。"对于boysband迭代的追逐往另一个方向看便是男权社会的架构中关于“我们的文化”是如何惧怕“女性的性欲”,从狂热的(鼻祖意义的)Beatlesfans到如今公式化生产的男团们,就是女性表达自我方式的不断解放,这场讨论和现象便无对错之分

9144

2020-02-27 20:42:41

调子蛮活泼轻快的一个片子。通过四个不同代际的狂热“boyband fans”,发出追星女孩在污名的“疯狂“之外,另一面真实的声音。后街男孩的女粉蛮有反思性的,从父权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女性粉丝“被社会建构出的危险性。喜欢那个车牌是“boyband”的姐,酷死了,工作的时候夹带私货且非常成功,最后那段话也好酷,“正常意味着无聊。就好比,如果你是正常的,那和世界还有什么重大共鸣。如果和世界没有重大共鸣,人生又算什么“。

xinyuan

2020-02-23 21:28:36

追男团的女孩儿,看到后面有点感动,nothing in life is wasted

乔纳森

2020-03-25 11:54:20

似乎喜欢歌星组合总是和年少的成长过程分不开,那些狂热的喜欢见证着真实自我的内心?或许吧。音乐和对歌手的喜爱,陪伴和告慰人生的低谷。或在追星中追逐音乐梦想,或对与对爱情的期待融合一起,或内心的自留地或低调或张扬。一段付出和自我满足就好了。

赛东施

2020-02-21 01:23:32

有点感动,这部电影是写给所有追星女孩的一封情书,偶像男团的背后或许充满市场化的考量和定制,却也帮一个个普通女孩找到归属,陪伴她们度过人生最黯淡的时光,直至变成溶进血液里的爱。喜欢结尾处的一句台词:我们克制的很多能量是无用的。

2018-10-20 03:55:31

LFF 映后交流观众灵魂拷问:女孩们在演唱会现场的尖叫和男孩们在体育馆里的呐喊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东篱

2020-03-10 04:53:56

看完超级感动,全程感觉就是在看自己,初中时候听后街,和好朋友一起,电视上一播就打电话互相转告,没想到全世界的粉丝都是一样的,在青春时光里追星,奉献最好的真心和忠诚,不管年龄多大,也不管经历如何,在生活中爱豆都鼓励了我们,哪怕爬墙了,哪怕出坑了都不会忘却曾经的狂热,真的想对所有的女孩说,不管身处何地,无论年龄工作,如果偶像给你力量,请一直一直喜欢下去,我们疯狂时,我们尖叫时,我们热泪盈眶时真的很酷!

veridisquo

2018-08-16 20:50:51

MIFF做内场搭着看的今年最有趣最令人发笑的纪录片 追星/饭圈/粉丝文化 从披头士到后街到1D 迷妹们如何疯狂迷恋这些boyband的 追星不仅仅是追星 更是年轻人的生活热情 此外除了粉丝文化 更深入到了性别认同 一个女同性恋/跨性别者为什么也会喜欢男偶像呢 整个观影过程笑声此起彼伏 非常优秀

Eleven.

2020-04-01 12:03:18

故事里的四位女主人公分别是喜欢One Direction的叶利夫、喜欢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的25岁作家萨迪亚、喜欢Take That的33岁达拉,还有喜欢The Beatles的64岁苏珊。 在纪录片中,她们必须应对人际关系、家庭信仰的挑战,同时还要不断解决因迷恋男团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作为后街男孩的铁粉,萨迪亚很少在公共场合提起自己的偶像,她怕身边的同事觉得自己不够成熟。同样地,达拉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喜欢Take That,从不跟难以理解她的好朋友分享。 在追星女孩被污名化的“疯狂”之外,纪录片传递了她们自己的声音,正如片子末尾的一段话:“正常意味着无聊。就好比,如果你是正常的,那和世界还有什么重大共鸣。如果和世界没有重大共鸣,人生又算什么。

serendipity

2020-04-07 13:52:39

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份回忆,哪有那么多对错呢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