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29”条评论

影迷点评

yokohama

2021-12-21 01:56:09

多么难得,在那些财富自由的人群中,反思寫作嘅作家係為數唔多,仲有靈敏可以觀察世界細微之處嘅人。

Huiii

2021-02-04 02:00:13

感谢Sundance,感谢已逝的导演带来这么好的文学/作家传记片。回去看了下,一年多前读完《喜福会》和《灶神之妻》打的都是五星,并且评论道“华裔男性必读”,想想当时的自己也是很逗了。其实从人物传记片角度来说,这部算是比较平,Amy Tan也一直是温柔而稳重的形象,但作家就是让人喜欢听她说话,更不用提还有许许多多直接引自书里的文字。得到的最大感慨是,其实Amy Tan也干了十年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直到35岁以后,经历了更丰富的人生,才一鼓作气写出了杰作。所以我们真的别心急呀,别心急。Life happens and will happen anyways,更何况光写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就写了半辈子。保持感知,保持对身边人的爱。

昏金暗玉

2021-05-07 13:35:31

母亲跟小时候的谭恩美说,你不必听别人的话要成为谁,不必一定要结婚生子,不管是谁劝你,但你一定要有一份好工作,这样你离婚时可以毫无顾虑。看似非常美好的发言,但是好工作的寄语却成为母亲希望谭恩美当医生的魔咒。谭恩美有一哥一弟,哥哥是完美符合母亲希望的golden child,却与父亲先后死于脑瘤。母亲带着16岁的谭恩美和弟弟迁居瑞士,并第一次企图杀死谭恩美。她们挣扎着活了下来。母女关系与母亲的经历成为她写作得天独厚的素材。晚年母亲确诊阿兹海默,于长久的失语里突然给谭恩美打了电话,第一次说了sorry。然后再度陷入失语。那时候的谭恩美早已长大,成名许久,母女关系看似无忧,但这声sorry提醒了她,原来她还有伤口。原来她是介怀的。原来她不知道自己在等。母亲再没有恢复清醒的意识。但这从深海浮游而上的道歉,终于解放了一些什么。

烤芬

2021-05-19 11:06:10

原来《喜福会》中那些最戏剧化的、甚至是戏剧化到令人不适的情节都是作家家中几代女性真实的遭遇,不由得让人进一步思考所谓 representation 和 authenticity 的问题,尤其是很多对华裔作家的批评,说她们“美国眼睛”、“内化东方主义”、“强化刻板印象”之类的,这样的标签到底有没有价值?虚构写作作为一种理解、感受和抚平创伤的手段,作为“做(流散/女性)历史”的方式,与更广义的社会运动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前者并不纯然服务于后者、是后者的附庸。谭恩美的母亲、外婆让我想到吴飞对中国乡村女性自杀现象的研究 Kristina Wong 的表演,这个文化、这个国家(这里的“文化”和“国家”都是复数)的女性简直就是悲剧的容器,自杀从来都是一种毁灭性的反抗、一件自损一万的武器;对很多女性来说,这或许是唯一的武器。

Fan要坚强

2021-05-19 11:02:03

原来是这样的 Amy Tan 上半年刚读完Joy Luck Club这么快就能看到现实版的简直就是福报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