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生子

独生子》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蝉鸣知了

2011-05-15 19:03:13

在世间那么多的母子情深中,我最中意你。

程丁夏

2021-02-15 05:20:21

忍不住抄一遍片头引用那句芥川龙之介:“人生悲剧的第一幕,从结为亲子开始”。《东京物语》的先声,与《父亲在世时》相对,小津拍摄贫寒人家的亲情(小津的绝望,寒凉刺骨,不下于成濑)。儿子向同事借钱,同事装聋作哑的冷淡;儿子、母亲、老师,对东京各怀憧憬的三人,到后无不失落:“我没有放弃,能做的也都去做,可在这么多人才的东京,再怎么努力还是没有机会”。世间当然是哀大过喜的,为天意翻弄、充满缺憾,所以有得选,宁愿不再来了、不要结缘了;结缘总要伤心,即使有过甜头,也抵消不得那苦的。

Luka

2015-01-26 18:29:55

小津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战前的日本社会让人无比感兴趣,似乎看到了多年后东京物语的影子,不过这部还是讲的一个很简单,但是又很伤感的故事,小津的镜头永远是那样的美妙,情感上比之后期作品要外放不少,可能也是故事结构比较直的原因,看完之后不免唏嘘。哎。。。

韩梦想

2015-12-22 14:24:19

形式上已经非常非常的小津了!让人惊讶的是第一次有声片,声音的运用竟如此传神,家里焦躁不安的噪音一直打扰。。除过形式,我想说,这部30年代的影片,里面讲的东西不是和现在一样一样一样吗!你以为你能混出个人样,结果在北上广......

寇寇谋

2010-10-09 00:50:50

机织上的蚕丝,就像日益苍老的妈妈的头发。虽然我很清贫没有成功,但我希望我没有让你失望,妈妈,我只希望成为你心中的骄傲。

Muto

2020-06-20 11:41:24

小津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实已经道出了他一生所追寻和探索的母题:还乡。自从《东京合唱》之后,一直到《东京物语》这座高峰,小津电影所讲述的都是关于人从乡下(异乡)试图返回都市(故乡)的心情。换句话说,他在试图重塑一种充满美感但却已然不复存在的家庭生活秩序。结果多是以喜剧形式包裹的悲剧作为「终」点。首尾空镜就已奠定了《独生子》的基调:亲密关系只能带来矛盾、伤害和无奈,人生是一场接一场的空欢。有趣的是,笠智众的父亲形象也已经在这部作品里正式确立,而且是以人生导师的身份入画。但小津的目的地显然在过去,所以你只能在银幕上或是在他的电影空间里体味到那种时间流逝的美感。这正是他与成濑的不同之处。成濑将现代人的家园筑建在现代化的路上,而《售票员秀子》也一直充当着同路人的精神向导。这一观点无疑又与阿巴斯心有灵犀。

萌发奇想

2018-01-08 14:22:25

背景音乐好嘈杂,很多空镜头,小津第一部有声片,常见的故事他擅长的主题。父母对儿女的期盼与失望,儿女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而产生的压力和愧疚,这永恒不变的亲子之间的话题真是不管时代还是国家都是一样的,只是理想与现实总会是有差距!

左胸上的吸盘

2016-08-10 22:36:58

记不清多久没看小津了,这个故事在他那里倒是常见。勉力把独生子送到东京的老娘去拜访断了音信数年的儿子,发现后者生活拮据精神困顿,整片就在这种压抑苦逼的气氛里度过了,儿子的最后一场戏给了个似是而非的励志可能。片名点出的独生子似乎在注解这类人身上的懦弱跟退缩,反正就是挺无趣的一个片子

Clyde

2013-07-17 13:11:09

小津的首部有声片。一个少年对母亲说:将来我会成为一个伟人的。于是,守寡的母亲竭尽全力供他读书,让他到大城市去生活。十余年后,母亲来到东京,看到的却是窘迫、失落的儿子。这样的故事,几乎发生在所有的时代和大多数人的身上。虽然是有声片,但我们仿佛于无声处听小津讲述母子的故事。

艾弗砷

2016-05-14 19:41:42

第56分钟那个空镜长得让我以为网络卡住了。。。电影院里让男主角两次望向观众,把他的尴尬和孤独无声无息就全带出来了。当时日德关系真是好啊,去电影院看的是德国电影,回家还挂着德国海报。黑泽明写《达摩寺里的德国人》也是这一年呢。第二年小津就来中国当军曹了。

2015-05-22 13:10:59

小津早期更灵动,趣味性更强啊~对我来说,生活的难与苦与温暖来源于即使笑僵了也要彼此笑脸相对,也来源于怎么忍也忍不住的泪水,还来源于默默放弃自己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动情的描述。因为之前reading时看过独生子的对话正反打镜头语言分析,所以现在大屏幕看有种“原来如此,的确有趣”的感觉^^

十一伏特

2021-03-30 00:32:33

小津导演的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并没有特意强调声音的作用,还是按部就班的讲述亲子关系,除了对话发声,只是增加了一些环境背景音。题记和三次时间变化都是用插入的字幕卡,还是有一些默片痕迹。 少年时梦想靠读书改变命运,拼命到大城市去,等到成人走入社会后,终究要面对现实的挫败无力。经济发展进程到一定瓶颈时,困顿的个体总是会产生如此同感。 (母亲到东京第一次和儿媳见面那段,似乎几次有些硬切的不连续,不确定是否有胶片残缺。)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