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驴子巴特萨

驴子巴特萨》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沉默在冥王星下

2014-03-07 10:43:17

极简主义叙事。看着驴被人类一次次的欺辱真的很伤心,看着他的脚一下下踩在坚硬的石头路上,实在不忍心看。人类只在乎自己,对于其他的生命都一概不管不顾,为什么这些动物一生下来就得为人服务呢?他们为人类付出了这么多换来的仅仅是殴打和欺辱,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没改变过,没有希望。

Lycidas

2019-06-17 15:45:41

重看。圣经中的伯沙撒是巴比伦的亡国者,一个注定悲剧的姓名。而驴子巴塔萨是无表情的道德观察者,正如布列松,沉默中是几近疼痛的神圣,从不去指定观者该如何反应,要你挣扎着靠自己去共情,去读懂那些读不懂的同类。(布列松用959之登峰造极后人再效仿也比不上

Adieudusk惜誦

2016-09-24 09:56:08

玛丽的死亡,让悲剧终成为悲剧。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结局。人生是场悲惨的遭遇,如果驴子是圣徒,它就是没有语言的苦难的见证者。朗西埃用这个电影开头的几个镜头来讲形象(image),可是我觉得真看了电影,他说什么并不那么重要,也许他说的不错,图像的文学性。这个电影是一首古老的民歌。

柯里昂阁下

2018-11-19 12:03:21

史上最朴实无华的表演唯驴子巴特撒莫属。我驴哥不动声色冷眼旁观世间冷暖沧桑变化,不得不为之动容,它看见了人类的挣扎、孤独和无力感。布列松真的是极简主义狂魔,《扒手》《死囚越狱》《驴子巴特萨》尽管只看了这三部电影,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修饰的极致的简化,当看完别的过度修饰的电影之后再来品味一下布列松,布列松果然是电影界的一股清流。

小马.王

2016-10-23 17:33:16

悲伤压抑的基调,人的不幸遭遇完成了巴特萨感情的外化。辛劳的一生,承受着所有伤痛与苦难,它贯彻着基督的教义,可能在他闭眼的那一刻,已经宽恕了一切吧。琴键的忧伤,绵羊的铃铛,肃穆的死去亦影片开头那次宗教仪式的完结。虽然布列松的极简主义使得剧情极度跳脱,但好在影片情绪的感染力是强大的。

寒枝雀静

2019-06-17 15:18:43

A / 矫情的拟人,好多时候的执行力不够坚决。/ 二刷:一种拟人修辞的失效。这边巴特萨进入了马戏团达到了对动物最平等的“观看”,而那边的人类砸碎了可以自视的镜子继续沉溺于声色犬马。驴子的目光越被还原为无情的牲畜,它就越像是人们所渴望建构出的“圣徒”——多么微妙而辩证的视角。

内陆飞鱼

2017-08-12 22:57:57

摄影怎么可以这样好,演布列松的电影,一定要有一副修长的手指。

欢乐分裂

2019-06-17 15:39:45

重看极尽简化的白描勾勒出人生起落开合的线条,驴眼见证爱情的破灭,死亡的降临,人性的丧落,尊严的毁损,一颗清白魂灵如何陷入泥淖,以及命运的不可控。无言一生,荣辱皆忘,最初镌刻下的名字最终不会被任何人记得。对局部的特写构成某种压迫性的节奏。

粉粿症候群

2019-02-13 19:51:53

二刷,确实牛逼,极简叙事,冷酷的旁观镜头,除了那首舒伯特几乎静谧的背景音 ,驴子随波逐流的命运,蒙冤的父亲,失去爱情,自甘堕落最后命丧黄泉的少女。但观看过程太晦涩,实在有丶难以喜欢了

喂饭

2018-11-26 02:04:05

8.5 不是本是动物的驴被导演赋予人性(形象的“特权”),而是苦难面前众生平等。所以布列松其实是在拍一个“驴的世界”(可预知的是代入片中的任何人物,都是相似的悲剧)作为和驴一样的旁观者的我们有人性,才会代入动物视角。驴放大了观众对自己旁观者身份的联想,我们和驴一同,受的是沉默之苦和欲加之罪

峰峰峰峰

2014-05-26 11:18:58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换钱。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TWY

2017-03-20 00:22:13

在一片冷冰冰中,我们总能等到那个害羞却善良的玛丽出现在镜头里,玛丽爱巴特萨,玛丽也是巴特萨,谁都能成为巴特萨,然而最后一次我们再也没等到她,大多数人会想混迹在羊群中,或者成为高高在上的邪恶牧羊犬,布列松这次的比喻看似简单,实则又是极难理清的。戈达尔:本作用90分钟展示了一个世界。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