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武士兰士诺

武士兰士诺》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Mr.Graceless

2022-03-16 14:06:37

片名不应该是《圆桌骑士兰斯洛特》吗?我对圆桌骑士的传说一知半解,所以也不确定布列松对故事的加工程度。但兰斯洛特肯定是很适合布列松拍摄的传说人物之一,他身上所带有的神学元素和赎罪色彩与布列松早期的宗教电影(《圣女贞德的审判》《乡村牧师日记》)是相吻合的。兰斯洛特身上同时有对国王的忠诚,对王后的情爱以及对公义的责任,展现他的天人交战下的凛然。布列松并不拍摄英姿飒爽的骑士整体,却把镜头毫无感情地对准马身和骑士的下半身,用盔甲与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战斗的残酷,但与此同时给人的感觉是极重的设计感(本作里布列松对静态场景和动态声音的割裂处理看起来不太自然),可能这就是布列松风格的动作戏吧。尤其是骑士比武一场,用多个镜头的机械重复组合来予以表现(升旗,奔马,交战,落马),极简主义到了极点。

失意的孩子

2022-01-24 15:43:39

7.4 开场寥寥几幕布列松风格打戏把我看乐了,之后再无正面打斗场面,电影也就失去了最可嘲笑的乐子,后面常常不知所云,他们什么时候打架了?他怎么要死了?什么时候死这么多人了?但结尾战役的奔马冷箭着实冰凉。

JeanChristophe

2021-06-14 00:29:29

注意听! 布列松"无空间的声音"在此片中终于达到顶峰和对立面,均匀罗列的诸素材动机以近乎机械的主题变奏取代服从远近关系的空间描述,声音-动作仅仅为了唤起人对它本身在场的注意:萧萧马鸣,悠悠斾旌,钟鼓鞺鞳,雨水噌吰,盔甲卸下锵鎯一响!人头落地汩汩血流.击打声确认长矛的命中,正如只有门闩作响才能保证人已进入或离开;这种反复的知觉游戏和声画握手已相当接近塔蒂式的动画电影配音逻辑,新形式主义者名之为疏淡的"参数风格",我则倾向于称它为拟声的声音(onomatopoeic sound).

丁一

2013-05-06 10:09:34

立夏不是观影天,坐拥光影陷春困,每每观影瓶颈期,处处看过留脚印

鬼腳七

2011-06-14 19:32:35

布列松是有多爱把镜头对准人的手和脚啊,永远都是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节,无意义,乏味,冰冷,但这也是他成为大师而不可被模仿的最显著标志。

KID Y

2021-02-17 02:33:15

8.0 去传奇化,非故事性的传说重塑,因为大家早已知晓亚瑟王的故事了,所以布列松要展现的是圆桌骑士们的平凡。叮铃哐啷的盔甲声无处不在,时时刻刻提醒着观众一个时代的消亡,无意识间传递着悲怆之感。

德卡的羊

2021-03-03 23:51:14

70/100,不得不说这种题材对我造成了天然的间离,尽管这必然是伪·古典主义的。目光只好专注于布列松的调度,那些来自“非人”身体的局部、盔甲的碰撞之声,集结成微妙的动势影像。

复印

2018-09-21 15:13:08

看了几遍,不易评价,聊谈几点。破天荒出现若干手持与变焦距镜头。这一部与《可能是魔鬼》、《金钱》可以说是一套“末世三部曲”。残忍的人世、上帝的缺席虽然也在布列松以前的影片里明显存在,但这里多了一点:崇高的缺席。圣杯、武德、团结、爱情一一崩坏。武士阶层的堕落是明显的,但有意思的是收容了受伤的兰士诺的农妇家中小孩在目送兰士诺时俯身亲吻土地,似乎在平民看来他们仍有魅力与神意。结局三点:女皇离开兰士诺奔向亚瑟王的两个镜头与《梦想家的四夜》里玛特离开雅克奔向老房客十分形似;尾声的无人骑的马穿行树林,可勉强联想到《新约-启示录-第9及其它章》,经中不仅有可怕的马,还有可怕的马军;抑拍空中飞鸟,可联想《圣女贞德的审判》尾声处的鸽子与狗,尽管布列松说它们并无多余含义,但一种“人间已成炼狱”的旁观者感受让人震颤。

奥利

2020-07-19 11:34:03

镜头与人物或物体部位近乎同速跟进,为定格带来眩晕,这就像当我们知道长矛下一秒会刺向盾牌时依然不能确定它的落脚点一样,正中其心也只能成为期待,布列松或许是通过这样许多类似的细节来对原初故事作一定的叛离,以此让观者构筑出新的意义。最后的决战展现得太独特了,喜欢。【1974十佳No.10】

神仙鱼

2021-02-21 19:54:29

不断的重复中一切尽失,落尾在最后一次轻唤爱人的名字但无人知晓,悲凉之感尽显,虚无之地仅有的一点珍贵也浮现出来。结尾回味绵绵。

Lycidas

2019-06-17 23:10:15

错位的年代,与传说微妙不同的改写,divine triviality。临别话语犹在耳际,悲剧就已猝然落幕。为情所累的兰斯洛尽管心怀他人之荣光,但无论人还是神都没有站在他一边,于是高尚的爱只能让骑士徒手而亡。

[已注销]

2018-03-01 20:35:50

1.布列松擅长控制时间轴,在这部中表现地最明显,相比书信,叠镜的使用使得拖延镜头与压缩镜头相融,以达到最大视听冲击力,其中以不同的色彩过渡。2.光影,重复的声音也加入了布列松的简洁叙事中。3.布列松在拍片方面摒弃经验主义,但他的电影的“完成”便是依靠观众的惯性思维,即,以点见体。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